静态效用vs动态契合
无论是波特的进入壁垒和市场强权,巴尼的独特稀缺、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资源,还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在梯斯眼里都是属于能够在某项业务上(或者同时在多项业务上)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卓越经营绩效的“静态”要素,是属于增进企业“效率”以及与对手竞争时可以胜出的“竞争力”。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剧变的时候,某种业务本身的存在已经值得怀疑,原本支撑在这些业务上取胜的竞争力,不管多么强大,无论核心与否,都可能会变得不再相关,而且会由于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寻求到新的用途而变得一钱不值。
大英百科全书权威无限的纸质出版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销售实力曾经使得众多对手望尘莫及。而面对数码技术不断成熟所带来的CD-ROM和在线检索的挑战,大英百科全书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徘徊于纸质出版和数字发行之间。最终,它不得不关闭了其盛行230多年的庞大的纸质出版业务,聚焦于数字出版,缩小规模,主要为那些需要权威精准知识服务的职业用户服务,比如并不接受维基等大众信息来源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用户。
有些时候,不在于你具体有多牛和曾经有多棒。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持续地风光下去。在巨变的时代,快速的社会变革、技术变革、文化变革与观念变革,会使得信息迅速传播,产业迅速演变,资源迅速漂移。这也意味着,如欲生存和基业长青,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业务范围,重组和再造企业的资源组合。
核心竞争力可能一夜坍塌。必须用长期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动态能力学说中的竞争优势,既不在于转瞬即逝的超级竞争中的短暂优势,也不在于那些由于垄断地位或者独特资源而带来的相对静态而持久的优势,比如当年DeBeers在裸钻石矿开采和集中销售上的绝对优势,而是在于不断地对业务与资源进行重组的动态能力,不断更新游戏组合的能力。
在SWOT分析出现和流行的时代,企业内部实力与外部环境的匹配与契合大抵是静态的。一招鲜,吃遍天。一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也许可以使得某个幸运的企业数十间高枕无忧。如今是动态能力的时代。需要不断地调整与重组。
独特稀缺vs普通同质
与梯斯动态能力学说同时并行的另外一个动态能力学说乃是爱森哈特(Kathleen
Eisenhardt)与其学生的贡献。其文章标题单刀直入,简单直白:什么是动态能力?爱森哈特版本对于动态能力做出如下定义:动态能力乃是企业应用资源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整合、重组、获取和放弃资源的过程,旨在应对抑或制造市场变迁。如此,动态能力正是这样一些组织常规和战略常规(Routines),企业通过它们去重组资源,应对市场的产生、碰撞、拆分、演进与消亡。
乍眼一看,爱森哈特的定义与梯斯的定义貌似并无二致,二者强调的都是对资源的重组以及对环境的应变。然而,具体到动态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与否这一问题上,二者的解读大相径庭。
资源本位企业观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巴尼通常是把资源和能力二者并列而谈的(Resourcesand
Capabilities),基本上对二者不做具体的区分,都被认为是企业的某种独特战略能够以之为支撑基础的“战略要素”(Strategic Factors)。而且巴尼基本上认为没有必要区分动态能力和他定义的资源与能力。虽然认为巴尼的资源本位企业观是静态的,梯斯本人对其动态能力的解读却是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巴尼范式的界定:与核心竞争力一样,动态能力通常具有很强的企业特定性(Firm-Specificity),即独特、稀缺、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
动态能力本身的积累和使用与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有关,与自己特定的初始位置有关,而且其积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路径依赖。如此,动态能力注定有很强的企业特定性。比如,不仅IBM的系统集成能力是惠普和戴尔难以匹敌的,它从大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再到系统集成服务不断转变的动态能力也是对手们难以相比的。
爱森哈特则认为,大而言之,动态能力可以是同质化的,其类别和一般性特点是可以预知和鉴别的,并且是可以通过公开的渠道学习并获取的。她认为动态能力不过是一些具体的组织和战略过程,比如,生产与制造创新,战略决策过程,有关战略联盟形成与管理技巧等。而且,动态能力也可以是大家经常传颂的所谓“最佳实践”,是可以通过对标学习等方法而获得的。不同的动态能力之间也是可以替代的。
当然,在强调动态能力共性特点的同时,艾森哈特也承认一个企业某个具体的动态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动态能力在主要一般性特点上是可以公开鉴别的,但在具体的内容上则可能是各自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动态能力在对竞争优势的最终影响上可能殊途同归:两个具有类别相似但内容不同的动态能力的企业都可能获得卓越经营绩效。比如,在导致业务更新的产品创新领域,富士-施乐公司的复印机研发、本田的汽车研发、佳能的照相机研发。这三个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动态能力显然是在内容上各有区别的,但在形式类别上却是惊人地相似。三家企业都采用了容易促进信息传播和即时协调的跨越职能领域的协作小组。
也许,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动态能力,大抵是在类别领域上有章可循同时又有其企业特定性的。
境遇决定vs普适通用
在核心竞争力学说盛行的时代,大家有一种幻觉,认为核心竞争力能够令一个企业无往而不胜。后来,有了伊卡拉斯悖论的诅咒,有了核心包袱的警示。如今,有了动态能力学说,可以帮助企业更新其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是不是能够无往而不胜呢?也别妄想。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管理者不可能用一种理念和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爱森哈特的研究表明,动态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变化动态相对适度的环境中,动态能力可能非常稳定而且细致具体,具有很强的理性和分析成分,其应用结果也是相对可以预测。在极端动态多变的环境中,比如硅谷的创业企业所面临的快速多变的技术与商业环境,动态能力则更加会表现为比较简单而脆弱的过程,强调快速实验和纠偏,其应用结果则是相对难以预料。
后来的实证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爱森哈特的理论预测。在动态适中的环境中,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最大。这时,章法很重要。动态能力欣逢其时。在动态程度极低或者极高的境况下,动态能力基本上没啥作用。道理也许很简单。环境动态低的时候不需要动态能力。在变化缓慢的阵地战中,与其极端动态地折腾,倒不如心平气和地沉下心来,精耕细作,提升业务能力和效率。环境动态高的时候,动态能力往往玩不转,Hold不住。即使原来较为系统精准的动态能力也可能显得手足无措,于事无补,遑论新兴企业稚嫩而脆弱的动态能力。